11月4日,海南文艺界传来两条好消息——第十八届文华奖评选结果揭晓。民乐合奏团《竹木献繁华》由海南省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厅推荐,海南省演艺集团所属海南省民族歌舞团制作创作。荣获今年文华奖新设立的“文华节目奖”; 《爱在人间》——全国优秀群众文艺作品展暨第20届明星颁奖典礼在重庆举行。海南广场舞《椰壳幸福来》荣获明星奖并参加现场表演。舞台辉煌的背后,是海南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的生动功力。近年来,海南率先走“以文化兴旅游、以旅游兴文化”的道路,推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在制度创新、资源盘活利用、产品联动、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取得进展,将“阳光海南”打造成世界同人文、同度假的旅游目的地。文化点缀旅程,传统融入新时尚。目前,第三届中国(海南)东坡文化旅游大会即将开幕。 13项主体活动涵盖文艺演出、学术论坛、文旅体验、遗产保护、美食集市等,让东坡文化从经典走向生活,从历史走向当下。这一连续三年举办的盛会背后,是“文化是旅游之魂”理念的生动践行。海南始终坚持“保护第一、振兴”的方针,转变历史文化、革命文化、海洋文化、民俗文化的体验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旅游资源,使得复杂的文化遗产成为文旅融合的亮点。让历史文化“活起来”,打造“东坡IP”这样的经典范例。围绕苏东坡、丘浚、海瑞等历史人物文化,海南推出一系列整合举措,如发布《海南省东坡文化保护利用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推进文化建设,创建民族4A级旅游区,将文化理解落实在文化保护上卷廊庵遗址省份及里桥的布局;继续举办东坡文化旅游大会,开展东坡文化遗产考察活动,成立东坡文化旅游促进会,使g “东坡与海南”成为全国文旅融合的标杆。同时,推进落笔洞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海瑞文化公园建设,延续海口琼州府城、三亚崖州古城的历史文脉,打造兼具文化体验和休闲功能的旅游景区。通过红色旅游打造“深入人心”、“铸魂育人”的革命文化。海南深入消化“红旗二十三年不倒”的琼崖革命历史,完成40个革命文化遗产保护利用项目。其中,“繁华街红色名片——中共琼崖第一次代表大会会址”被评为全国红色旅游发展经典案例,红旗二十三年不倒——琼崖文化历史支柱“物资展”入选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精品展。在此基础上,海南推出15条优质红色旅游线路,将木瑞山革命根据地纪念园、红色娘子军纪念园、海南解放公园等红色地标与乡村旅游、生态旅游结合起来,让红色旅游成为传承革命精神、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外来文化“更强”,讲好“南海故事” 围绕南海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海南正在开展第一期、第二期考古深入调查。南海博物馆举办“深蓝宝藏——南海西北坡一号、二号沉船考古成果特展”,展出文物442件(套)。遗迹并吸引了超过110万游客。与此同时,海南正在推进环岛海洋文化公园示范区建设,探索“南海更路布”农耕文化,打造集生产、商贸、文化旅游功能于一体的休闲文创垂钓旅游,让海洋文化成为海南旅游的“蓝色印记”。让土著文化“风格化”,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旅游景观。海南重点发展黎锦、椰雕、灰塑、琼剧、黎族山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推动本土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制定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三年行动计划,推动“海南热带雨林与黎族传统聚落”申报世界“双遗产”;培育两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槟榔谷黎庙文化旅游区、三亚南山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等遗产与旅游融合开发项目,推出“海南陵水新村-疍家风情非遗之旅”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线路。通过开展海南锦绣世界文化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等活动,以及在美丽的地方常态化“村歌”、“村夜”、“村舞”,让游客在旅行中沉浸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之美中。截至目前,海南已打造依托文化资源和博物馆的A级旅游景区21个,国有及非国有景区52个,年接待游客700万人次以上; “文物旅游”、“考古旅游”、“博物馆旅游”已深入人心,“南海大学”等大型展览130个“水下文化遗产展”等6条博物馆游览线路推出。“文化博物馆热”、“非物质文化遗产热”成为海南文化旅游新标签。海南“可观、可赏、可尝、可满足、可热情”的全新体验感。很多来海南的游客发现,如今的“海南旅游”不再是“游山玩水、拍照留念”那么简单。海南以文化为灵魂,赋能海南创新理念。从令人惊叹的场所营造、艺术创作的实践到城市塑造的品格,全面提升了旅游的文化内涵,让“海南旅游”从“观光”向“体验”、“深度”转变。在文化景点打造方面,海南将一体化开发纳入国家5A级旅游景区和国家旅游度假区建设标准,建成38个文化旅游景区。南山、东坡书院、槟榔谷、南海博物馆等,培育了6个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群。 “两环”旅游等重大旅游相关项目,不仅完善了交通网络,还挖掘了沿线文化内涵,使之成为一条“可游、可赏、可品味、可满足、可精致”的文化线路。在演艺和文学作品旅游领域,海南种植了12家演艺公司、300家演艺机构,推出了《直到三亚才爱》、《槟榔·古韵》、《红色娘子军》、《男神东坡》等6部旅游演艺作品。每年举办大型演出200余场;同时创作了《红旗不倒》《黎族祖国》《黄道婆》《继《演出之旅》》等18部具有地方人文特色的文艺作品“带着影视剧去旅行”成为新时尚,“来海南看音乐会、音乐节”成为年轻游客的重要选择。在打造旅游旅游特色方面,海南推动市县多元化发展。海口打造“国际演艺之都”、三亚打造“亚太游艇之都”、文昌致力打造“航天旅游之都”、琼海乐城深度开发“医疗旅游城”、万宁打造“国际冲浪度假胜地”、五指山-琼中-布丁打造“雨林山城、伊塞洪解说”,打造“一城一特色、一城一城”。全区均可参观”的格局。此外,海南还开发了1000多种文化创意产品,改变了游客可以获取的“海南记忆”中的文化元素。海南自贸文化旅游迎来新机遇我不仅要留在岛上,还要随着通道的畅通走向世界。海南通过优化基础环境、深化国际交流,为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提供了支撑和平台。海南文化旅游服务民生,也让海南文化旅游走向世界。在优化基础环境方面,海南实行文化旅游审批服务“一站式”,整合全省文化遗产市场和旅游管理服务平台;深化文化市场执法综合改革,解决黄牛、不合理低价游等问题,规范市场秩序。全省已形成“点多点、层次递进、客宾共享”的公共服务体系。全省拥有电影院、博物馆、文化体育中心数百家,新建、改建、扩建旅游馆198个厕所。皮特完善自助游体系,开发文化主题酒店、特色民宿,让游客“游得舒心、玩得开心”。 “心灵平静”。在国际交流合作层面,海南构建了全球文化旅游推广网络。在18个国家和地区设立29个旅游推广办公室,招募来自37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名博主担任“海主义旅游国际推荐官”;每年在30多个国家开展推广活动,开展40余场广告活动,在国内外发表文章4500余篇,累计浏览量超过20亿次。与此同时,海南在培育对外文化贸易、打造国家文化贸易基地和三亚国际文化艺术品交易中心等方面展现出新优势,目前已有文化拍卖机构17家。 ,超过7,000件物品被拍卖编辑和交易;图书、节目、网络游戏成功“走出国门”。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已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转移到人类代表性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一系列开放举措给文旅融合带来显着成效:2024年海南接待游客9720.78万人次,比2019年增长17%。游客总支出2040.14亿元,增长92.9%,人均支出2099元,位居全国第一。 ; 2025年1月至9月,接待入境游客97.39万人次,同比增长29%,入境旅游消费增长66.2%。 “海南游”、“海南买”成为境外人士新选择,展现出海南旅游的信心和底气对外开放的自由贸易。 “诗与远方”已升级,站在了新的起点上,海南文化与旅游融合的活力需要更深层次地“燃烧”:深入挖掘历史文化、革命文化、海洋文化、民俗文化,打造海南文化旅游特色标志,打造“文化塑造旅游、旅游弘扬文化”的融合与国际文化交流合作高地。卢米哈四大特色文化体验游——聚焦历史历史、革命、海洋、民俗四大领域:持续拓展“东坡海南”文化旅游,打造黄岛坡文化区;扩大红色旅游品牌影响力,推动红色与生态乡村旅游融合;开发环岛海洋文化公园示范区,探索水下考古之旅;深化民俗活动立庙“三三”等民俗活动为“双遗产”申报提供文化支撑。实施三大资源转换工程——推进“考古与旅游融合工程”,建设落笔洞等考古遗址公园,探索达嘎特深度考古旅游;实施“文化博旅融合工程”,支持海南省博物馆、南海博物馆争创全国第一,促进文化收入和创意收入倍增;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与利用工程”,整合“海南南非遗产地图”,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美丽的地方、酒店的引进,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旅游生产力。文化和旅游产品供给充足——打造“国际演艺之都”和“国际影视科技”高标准建设海南省艺术中心,引进国际高端演艺和影视;打造海洋文化主题文艺片,推出一两期具有全国影响力的艺术佳作;开发热门影视取景地旅游产品,发展“影视+旅游”新消费模式。打造文旅融合新地标——建设海南黄花梨沉香博物馆等大型文化综合体和热带雨林国家公园自然博物馆;引导各市县打造“文化旅游微地标”,创新“图书阅读+艺术展览+轻食餐饮”新业态;加快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建设,吸引国际文化旅游会展项目阳光犹在,诗情更浓。海南旅游的文化融合,就是游客脚下的每一步、眼中的每一处风景、手中的每一件文创;是舞台上的歌声,是博物馆里的故事,是非遗传承者手指的温暖。这段充满诗意的阳光之旅将继续闪耀新的智慧,让更多人将海南的阳光和海南文化带进心里,带回家。 (海南省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厅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