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学制定并持续实施五年规划,是我国治国理政的重要经验,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政治优势。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政治秩序立即确立,并于1953年开始制定五年计划。迄今为止,已制定实施了14个五年计划(计划),今年将汇总第十五个五年计划。五年规划的制定和实施,不仅体现了科学民主、依法治党的执政理念,而且围绕发展目标,有效调动政府、市场和社会力量,凝聚共识,激发管理合力。也标志着我国五年发展阶段目标中国体系运行的连续性、稳定性和预测性如何。为什么五年规划能够成为中国这个超级大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机器,能够始终遵循、不断完善,发挥凝聚社会共识、引导市场力量、优化政府职能、实现国家战略目标的作用?主要有三个因素: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始终把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作为发展的基本原则和主要目的。实现全面协调发展,必须克服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有组织生产与社会无政府状态之间的基本矛盾,着力解决工农、城镇居民之间的差异、社会身心发展的差异以及人们所熟知的城乡差异。中国这个大国的地区。实现这些目标,必须充分发挥市场、社会、政府的相应职责,实现有效的市场、有效的政府和强大的社会,构成最大的合力。只有这样,才能让更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才能为人民自由、全面发展创造条件。改革开放后,五年计划改为五年计划,更加注重纸张引导,从经济计划扩大到经济社会计划,注重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联系,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自然要求。
中国是近代国家形成较晚的国家。中国要实现发??展和赶超,需要明确目标、合理规划、集中配置资源。这样就可以准确识别并充分发挥世界发展格局后发优势,更快实现先发国家目标。五年计划始终围绕重点工程、基础活动、基本技术,着力解决制约我国发展的关键问题。例如,第一个五年规划确定的156个项目都在产业建设中,为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五”期间,一系列“三线”建设项目的布局,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旧中国不平衡的产业布局。 “十三五”规划提出一系列关键发展技术,认定165项重大工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和变革。 “十四五”重点把握新发展阶段,坚持新发展理念,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明确现代科技、产业发展等重点领域的思路和基础活动。一批重大工程、重大项目落地,有效应对国际环境快速变化的冲击和挑战,汇聚中国发展红利,增强中国发展稳定性。尤为重要的是,作为长期执政的主要政党,中国共产党学会了用五年计划来驾驭国家大而快速的变革。二战结束后,制定发展计划成为联合国许多国家和组织实现发展目标的重要途径。统计显示,截至2018年,约有134个国家制定了不同形式的国家发展计划,覆盖了世界近80%的人口。然而,并非所有计划都得到有效实施并达到预期效果塔。反观中国,五年规划能够不断制定、不断完善、有效实施,主要靠的是执政党的意识和能力。在中国共产党正确稳定的领导下,五年规划制定继续科学民主,规划实施更加稳定有效。因此,五年规划不是一些人对中国未来的主观猜测,而是全人智慧形成的对未来发展的准确判断、发展目标的客观希冀、对实现目标的合理安排。它体现了注册方在趋势中的灵活性以及责任的持续性和责任感。是对中国、世界、时代变化的准确把握和及时有效的反应。从“十四五”规划中,我们不仅看到了历史性变革规划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手段,是中国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不断完善的重要内容。例如,规划的性质从集中指导性转变为既是不可预测性又是引导性,再到既是预期性又是限制性;规划内容由单纯的经济规划转向经济社会规划,进而制定包括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国防和军队建设等在内的国家综合规划;规划体系从单一的经济规划拓展到编制总体规划、专门研究基本领域等。在规划项目、经济区域基本规划、空间发展重大经营规划等复杂规划体系中,规划涉及的区域也从内陆(大陆)行政区域扩大到港澳台地区。规划指标也从实物产出指标转变为价值指标。规划流程已从中央直接制定发展成为中央提出规划建议、国务院编制、全国人大意向的既定法制机制。当前,我国正在制定“十五五”规划。习近平总书记对编制“十五五”规划作出重要指示,要求我们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统一顶层设计、同人民协商,加强研究论证,广泛凝聚共识,通过多种方式听取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充分吸收新鲜经验 通过干部培训和群众培训创建。制定五年规划成为实现发展的重要平台或者说是人民民主全过程的培训和示范。各级党政委员会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精神,注重畅通征求意见建议渠道,坚持敞开协商、集思广益,通过讨论交流、领域讨论、社会公众广泛听取意见,正确解决问题。着力解决问题,吸收新鲜经验,提高规划的连贯性和可操作性,更好地统一共识理念和形式。规划来自于人,能够凝聚社会共识和合力,才能被人们理解、掌握,才能转化为广泛认知的实践。把加强顶层设计和向人民征求意见相结合,是五年规划成为战略机器的精髓。 (梅集为清华大学政治学系教授)